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越笨,越自我感覺良好


      ~~~~~~~~~
2010-06-07 江欣怡

 

我們常聽到:「這個人自我感覺也太好了吧!」、


「某某人根本就是自我陶醉吧!」這些話多半是帶著諷刺口吻講的,


使得「自我感覺良好」一詞突然間便成為挖苦他人自以為是、


過度樂觀、過度自信的專用語,但殊不知「自我感覺良好」的人,


問題可能不在於人格,而是在於大腦額葉的活動量太低了。

大腦額葉與自我感覺有關
     

美國奧斯汀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比爾(Jennifer Beer)和


研究生修斯(Brent Hughes)在今年2 月的《神經影像》期刊中,


共同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這篇報告揭露出一項事實,原來,


容易自我陶醉的腦袋與此人的大腦額葉活動度,有密切的關聯性。

研究中,他們請20 位受測者比較自己與同儕在正面特質


和負面特質上的差異,並以核磁共振攝影(MRI)


測試這些受試者的腦袋。結果發現,回答較同儕擁有更多正面特質的受試者,


其大腦的前額腦區底部(OFC)及大腦背側前扣帶迴(dACC)


兩個區域都較少被用到。

額葉位元於大腦半球的前端部分,主掌了一個人的思考推理、


情緒感知的能力。而這項研究報告也顯示出,對一般人來說,


愈刺激活化大腦額葉的某個區塊,這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愈準確,


但如果大腦額葉活動量很少的人,就容易覺得自己很受歡迎,


或是自己在同輩之間表現愈好。

這是因為
會對自己的看法不切實際、過度樂觀的人,


通常在提出看法之前,思考的時間比較短,腦部動用的心智資源較少。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


動用大腦的資源較少,其實也代表一種有效率的行為。

但再從另一種觀點來看,


也有人認為憂鬱症患者對自我的評價其實比健康的人更正確,


因為憂鬱症患者較常使用大腦額葉,他們能客觀認知世界,


並且做出正確的判斷,說不定他們才是真正能理解現實的健康人,


但精神學家對此仍有爭論。不過,可以明確得知的是,


由於毒品會傷害大腦額葉,所以,許多毒癮者


容易高估自己戒除毒品的自製能力,於是就更難戒毒了。

愈笨的人自我感覺愈好


當然,比爾和修斯的這項研究絕對不是創舉,過去數十年來,


心理學家和腦神經科學家便試圖用各種實驗,企圖找出人類情緒和腦部結構的關聯性。

1981 年心理學家史溫森(Ola Swenson)做了一項研究,


這項研究成為後來經典之作,他針對受試者進行駕駛能力的自我評估,


結果發現9 成3 的受試者認為自己的駕駛能力絕對是在前50%。


這種自我評估的盲點不僅表現在駕駛技術上,


也會表現在受試者對自我智力、個性以及健康的評估上。

支持自我感覺良好的調查相當多,1976 年,美國大學聯盟委員會回收所有


SAT(大學入學智力測驗)後面所附的問卷,發現7 成的學生


認為自己的領導能力在所有同儕的前50%,


並且有8 成5 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處於前50%。

另外,內布拉斯加大學也針對其大學講師進行調查,發現


每100 位大學講師中,就有68 位認為自己的教學能力在前25 名。


而史丹佛大學所做的類似研究也發現,87% 的MBA 學生認為


自己的學術表現在平均之上。而1999 年, 克魯格(Justin Kruger) 和


唐寧(David Dunning)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結果顯示


愈笨、愈無能的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形愈嚴重,


而表現高於同儕的人,卻傾向低估自己的成就,


這份研究讓他們拿到次年的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s)。

自我感覺良好的說法很多,像是「illusory superiority」(優勢幻覺)、


「superiority bias」(優勢偏差)、「the aboveaverage effect」


(平均以上效應)。但最有趣的一種說法就是「Lake Wobegon effect」


(烏比岡湖效應),烏比岡湖是美國一位廣播名嘴凱勒(Garrison Keillor)


創造出的一座虛擬小鎮,這鎮上的所有小孩在他的口中,


表現幾乎都在平均水準以上,後人沿用這一名詞,


代表自認自己比其他人優秀的情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