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佛家禪語

【佛家禪語】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外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

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

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

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們可以想像聽到老禪師此話後,他的徒弟的心情,在這種寬容的無聲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

寬容的故事二:【六尺巷】

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

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

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

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基地,換來的確是鄰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寬容的故事三:【總理軼事】

有一次,理髮師正在給周總理刮鬍鬚時,總理突然咳嗽了一聲,刀子立即把臉給刮破了。

理髮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但令他驚訝的是,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反而和藹地對他說:「這並不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麼知道我要動呢?」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使我們看到了周總理身上的美德--寬容。

寬容的故事四:【婚姻往事】

一位老媽媽在他50周年金婚紀念日那天,向來賓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訣。

她說:「從我結婚那天起,我就準備列出丈夫的10條缺點,為了我們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諾,每當他犯了這10條錯誤中的任何一項的時候,我都願意原諒他。」

有人問:「那10條缺點到底是什麼呢?」

她回答說:「老實告訴你們吧,50年來,我始終沒有把這10條缺點具體地列出來。每當我丈夫做錯了事,讓我氣得直跳腳的時候,我馬上提醒自己:算他運氣好吧,他犯得我可以原諒的那10條錯誤當中的一個。」

在婚姻的漫漫旅程中,不會總是豔陽高照,鮮花盛開,也同樣有夏暑冬寒,風霜雪雨。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當學會寬容和忍讓,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就在你的身邊。

󾭩人生中,寬容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互相寬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
互相寬容的夫妻一定千年共枕;
互相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

寬容的故事五:【香煙故事】

有一次,幾個哥們一起去一個朋友家看球。

男人看球,總離不開香煙。

直到球賽結束,才發現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抽了三盒煙。

朋友的妻也一直在旁邊陪著我們。

但是,她竟然什麼也沒說。

只是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打開窗子,讓新鮮的空氣進來。

我們覺得很奇怪,你怎麼就不管管他和我們這麼抽煙?一個哥們兒問道。

朋友妻微微一笑,說:「我也知道抽煙有害身體健康,但是,如果抽煙能讓他快樂,我為什麼要阻止?我請願讓我的丈夫能快快樂樂地活到60歲,而不願意他勉勉強強地活!到!80歲。畢竟,一個人的快樂不是任何時候或者金錢可以換來的。」

我們再看到這個朋友的時候,他已經戒煙。

問為什麼,他憨笑著說:「她能為我的快樂著想,我也不能讓自己提前20年離開她呀。」

󾭩多為對方著想,寬容就是愛󾬌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內在價值』或者『外在價值』?」

書名: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
作者:侯文詠
出版社:皇冠

內在價值就像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一樣……

「聽你這樣說,我有點搞混了。」兒子問:「當我做一件事情時,要怎麼樣才能區分我的動機,到底是呼應自己『內在價值』,或者『外在價值』?」

「這很容易啊。當你渴望做一件事情,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任何報酬,甚至讓你花時間、付錢,你也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呼應你內在價值的事。」

「像是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

「是啊,」我說:「為什麼不需要任何理由,你就會想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

「因為喜歡啊。」

我點點頭。「看似簡單的事,但能回答的只有自己,不是嗎?反過來,如果做一件事情,目的是為了外在的報酬──財富、名氣、權勢,或者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不管是父母、師長、朋友的,這個動機所呼應的,都算是『外在的價值』。」

「我不明白,」兒子說:「如果『內在價值』這麼重要,為什麼大部分的父母、師長,對他們的孩子、學生鼓吹的都是『外在價值』?難道說,他們都錯了嗎?」

「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親、師長的忠告都出於善意。這些建議,我們當然應該聆聽、思考。但基於每個人不同的經驗,不同的父母親、師長,鼓吹的價值並不盡然相同。固然有許多人鼓吹『外在價值』非常重要,但也有人鼓吹『內在價值』更重要。我們該聽誰的呢?誰是我們的父母、師長,我們就聽誰的?還是乾脆做個統計,少數服從多數呢?」

兒子笑了笑,搖搖頭。

畢竟要承擔選擇後果的人是我們自己。沒有人能為我們的生命負責的,不是嗎?」我繼續又說:「所以,最後做決定的人,應該還是我們自己才對吧?」

兒子點點頭。過了一會兒,他又問:「你這樣說固然有道理,可是我覺得『外在的價值』也很迷人啊。誰不想有錢、有權勢,又受人尊敬呢?」

「這我同意,」我想了想,繼續又說:「剛剛醫院的故事還沒講完,你要不要聽我繼續說下去?」

「當然。」

有了那次經驗之後,通常只要時間允許,我很願意多花些時間和末期癌症病人聊天。

當時,在我的辦公室有個小黑板,記載著所有會診的病人。一般而言,護理站黑板上的病人名字如果被檫掉,多半表示這個病人出院了,但我的黑板上的病人正好相反,如果他們的名字被擦掉——通常代表他們已經過世了。

每週我的黑板上都會有一、二個病人的名字被擦掉。那種感覺很奇怪,明明沒幾天前還活生生在你面前談著人生苦樂的病人,現在消失不見了。持續有五年左右的時間,我活在這種「無常感」強烈的工作環境中,就這樣送走了四、五百名末期癌症病人。

在那之前,我的想法其實和大部分人都差不多——覺得人生無非是在競爭中的領先,靠著那樣的領先累積財富、名氣、權力,並且因為擁有這些,因而得到快樂。不過,傾聽臨終病人的心聲的過程,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儘管每個臨終病人的生命故事各不相同,但是從生命的終點回顧自己的生命時,佔據了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多時間,讓我們每天為此汲汲營營的「外在價值」——財富、名氣、權勢等等,從生命的終點來看,竟然變得無足輕重了。沒有任何一個病人告訴我,他們希望賺得更多的財產、贏得更高的知名度,或者升上更高的官階、職務。

「對你來說,你覺得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

當我這樣問病人時,我發現,對大部分的臨終病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幾乎都是關於「內在價值」的。

我得到的答案中非常一致,大部分病人覺得最重要的是:「關係」。

大部分的病人最放不下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親人、朋友。最多人感到後悔的是有生之年來不及跟自己在乎的人好好相處。最懊惱的是和他們之間的不圓滿的關係,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在臨終前能夠和自己關心的人和解、擁抱、好好告別。

在「關係」之後,所有人都會反省的是:「意義」。在我和病人的談話間,幾乎無可避免地都會回顧自己的這一生,到底給別人帶來了什麼幫助,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貢獻?很多人甚至後悔自己的人生,都在浪費時間……

每次走出癌症病房,面對病房外面的現實世界時,總會有一種很錯愕的感覺。在生活中,為了財富、名氣、權勢,我們總是佔用了與自己最親密的人相處的時間。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驕傲,我們總是輕而易舉地就傷害了別人的情感。為了得到自己的最大權益,我們總是以競爭為名,理直氣壯地就犧牲了他人的權益……

病房裡與病房外的距離並沒有太遠,但從人生盡頭看到的價值,和我們每一天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竟然是完全顛倒的。

我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這四、五百個病人所給我帶來的震撼。最初,我以為或許這只是少數的臨終病人的想法。但在和他們一次又一次深刻的談話、一次又一次受到衝擊之後,我開始明白,我們對於生命的前提是有問題的。

事實上,這四、五百個病人所經歷的死亡,我們無人能夠倖免。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卻活在一種生命永遠存在的假設之中。因為這樣的假設,我們把生命想像成為一個大倉庫,透過競爭、領先,每個人停不下來地為這個倉庫累積更多的財富、名氣、權勢……卻很少有人想過,沒有誰真正能夠擁有這些。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真正能擁有的只是時間。我們不但無法累積什麼,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生命其實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少的。

因此,如果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想法淋漓盡致地活下去,用所剩有限的時間,去累積倉庫裡面不屬於自己的一切,又有什麼意思呢?

或許因為這些經驗,往後當我面對「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衝突,只要想起和這四、五百個臨終病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我總是能夠鼓起勇氣去選擇自己想要的。

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這大概就是我從這些病人身上學到,最珍貴的事了,」我說:「你用什麼價值去衡量你的人生,決定了將來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兒子點點頭。沉默了一會兒,他又問:「照你這樣說,我可不可以先追求財富、名氣、權勢,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來追求你所謂的內在的價值?」

「在我看來,如果你從自己內在的價值或召喚出發,只要夠努力,將來你還是很可能一樣擁有財富、名氣、權勢。但如果從追求財富、名氣、權勢出發,你只會離自己內在的價值或召喚越來越遙遠。」

「是嗎?」

「這個世界上,許多偉大而成功的作家、藝術家、政治家、創業者、科學家、建築師……,都是從呼應自己內在的召喚開始的啊。只要在一個領域嶄露頭角,財富、名氣、權勢通常都會追隨而至。但弔詭的是,如果一開始你想的是財富、名氣、權勢……這對你在那個領域的成功,幫助並不大。我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我大概可以理解。所以,」兒子說:「你覺得追求財富、名氣以及權勢這些外在的價值是不應該的囉?」

「財富、名氣、權勢本身不是壞事。但重點是你把這些東西當成是『目的』或『手段』?」

「『目的』和『手段』的差別是什麼?」

「當你把對財富、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你的生命變成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你的生命就不是自己的主人了,對不對?」

他想了想。「嗯,沒錯。」

反過來,如果你的生命有更重要的內在價值和理想時,擁有財富、名氣、權勢,變成了可以幫你的生命實現這些理想的手段。這樣的話,擁有這些就是很好的事情了,對不對?」

他點點頭。

「所以,德國哲學家康德才會說:要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兒子找出了紙和筆。「你可不可以再說一遍。」

於是我又把康德的話重複了一遍。

就在兒子低頭抄寫這段話時,我忽然想起了朋友孩子的矛盾。我心裡想著,有機會,一定要把這些故事與對話和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