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孩子的興趣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一個在高中教國文的朋友,她的孩子今年基測作文只得了二級的分數。
她大為憤怒,決定要送孩子去補習班補作文,但孩子堅決不肯,兩人鬧得很僵。
我問孩子,為什麼這麼討厭作文。他說,他寫的作文,沒有一句話 能合 老師和媽媽的心意,
每次作文,老師都用紅筆一路刪改到底;他母親對他的作文,
尤其刪修得厲害,全篇文章除了「的」字以外,沒有一句是他原來的話。
我讓他把作文拿來給我看看,發現這孩子其實很有思想,
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而已。例如,他的母親在作文上批「狗屁不通」四個字,
這個孩子則在四個字的底下寫「屁是一陣風,如何會不通?」
我想,這個孩子是課外書看得不夠,所以無法精確掌握、使用文字,
只要他能利用暑假多看些書就可以了,於是我建議他的母親,
把補作文的報名費,拿去買書給他看。不過,對一個到了國中
仍然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父母要重修「引領孩子閱讀」的課,
一開始一定要陪著他看書,即兩人同看一本書,透過討論引發興趣後,
把孩子帶入閱讀之門,等他養成習慣,作文就是康莊大道了。
孩子高高興興的走了以後,我才想起忘記囑咐他母親,
批改作文不可以一路刪改到底,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話沒有一句是好的,
信心盡失了無興趣,沒有了興趣,自然就討厭作文。
在《唐祝文史週四傑傳》中,有一段把這個道理闡述得非常好:
唐伯虎為秋香賣身到華相國府中當書僮,華相國的兩個兒子作文也是一蹋糊塗,
原來的師爺教了三年,一點也無長進,但是唐伯虎只教了三個月就開竅了。
因為原來的師爺一邊改,一邊搖頭,一枝紅筆把全部的字都刪掉,
一字不留,學生就痛恨作詩了。唐伯虎的做法不同,
他先揣摩學生想要講什麼,然後替他換掉了幾個字,
讓學生看到為什麼換個字意境就高了些。
例如,學生作了一首詩:
「花影日頭溫,花影水腳冷,其花比其人,同此冷溫境!」
唐伯虎換了七個字,就把這首詩改成一首好詩:
「日上花影溫,月來花影冷,將花比世人,同此炎涼境!」
學生從中學到了:相同的詞不要一直出現,要換同義詞避免重複。
又如學生作「雨後看雲」的詩:
「今朝隔壁雨霏霏,坐在新晴一釣磯,太上老君何事急,白雲歸去馬如飛。」
唐寅只換了些字,把它改成:
「山中隔夕雨霏霏,今日新晴坐釣磯,天上不知何事急,白雲如馬逐空飛。」
這首詩就通順了。學生說原本要用「昨夜雨霏霏」,但因須作七言絕句,少了兩個字,
便用「今朝隔壁」去替代「昨夜」兩個字,但這一句的意思就不通了。
這就是為什麼作文要好,沒有捷徑,只能多讀書來加厚底子。
歐陽修說,作文只有「看多、做多、商量多」,是很對的說法。
在教作文裡,也悟出教學的道理。在美國,我們都是要學生做給我們看,
而不是我們做給學生看,尤其在教數學時更是如此;
因為只有讓學生做,才可以知道他的癥結,癥結解開了,問題也就解決了
。而我們做給孩子看,孩子不懂得我們的心路歷程,他只會抄答案,效果就不好。
以前我父親常說,沒有人可以替你讀書,其實是很對的,
孩子一定要想讀才讀得進去。教任何學科,都是要先瞭解孩子的想法,
用鼓勵的方式,從旁指引,才會比較容易讓他們發生興趣。
真心喜歡,孩子的學習才能如順水行舟。
【本文摘錄自《生命教育電子報》95年10月份報章佳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