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老美的智慧,到底誰該嚇尿?
轉:10個酒友的故事讓你明白美國為什麼減稅(白宮發言人講的故事) 有一間酒吧,每天晚上都會有10個酒友相約來此喝酒。
他們彼此親如兄弟,每次消費的總金額固定都是100元。
喝酒是要花錢的,他們沒有採用AA制,親兄弟明算賬,對於每晚在酒吧的消費,經過一番商量,採取根據各自家庭經濟條件量力負擔的辦法,其中最窮的4個人不用花錢,其餘6個人依據貧富程度分擔,依次是第5位付費1元,第6位付費3元,第7位付費7元,第8位付費12元,第9位付費18元,第10位,也就是在這群人中最富裕的那個酒友,需付費達到59元。
每晚都到這家酒吧買醉的這10個酒友,大家都滿意並習慣於這樣的分擔模式,直到那天晚上發生了一件事情為止。那天在結賬時,酒吧老闆對著眾酒友說了一番話,讓大家本來平靜的心泛起了漣漪,
老闆說:「考慮到大家都是常客,一直以來都具有良好的信用——從不賒賬、賴賬,我決定向你們讓利,從今往後,你們每晚只需付80元就可以了。」
接下來的問題,這10個酒友如何調整分擔份額。他們延續了既往量力負擔的原則,前4位最窮兄弟不會受到影響,依然免費享用每晚的酒水,但是其餘6人該如何分擔,或者說,該如何在保證公平的情況下,享受酒吧老闆給予的20美元優惠折扣呢?
這成為擺在他們中間的一道難題。 他們意識到20美元的優惠折扣如果平均分配,每人將受益3.33美元,這樣一來,第5位及第6位也都可以與前4位兄弟一樣,加入每晚免費喝酒的隊伍中,實際承擔費用便只剩下4個人了,如此公平嗎?
這時候,正在大家感到懵逼的時候,一旁的酒吧老闆提議,還是按照量力負擔原則,越窮的人所享受的降幅越大,並給出了一份降費清單,
具體如下表:
第5位,如同前4位最窮的人一樣,今後可以不付費,獲得100%的減免;
第6位,現在只需要支付2元而非之前的3元,獲得33%的減免;
第7位,現在只需要支付5元而非之前的7元,獲得28%的減免;
第8位,現在只需要支付9元而非之前的12元,獲得25%的減免;
第9位現在只需要支付14元而非之前的18元,獲得22%的減免,
最後第10位現在只需要支付49美元而非59美元,獲得16%的減免。
總之,酒吧老闆設計的方案讓其中的6個實際付費者都獲得了益處——減少了支出,同時,前4位繼續享受著免費的酒水,利益的均沾,應該是個皆大歡喜的局面,於是大家握手,相約轉天來喝酒執行新方案。
可是,當這十兄弟走出酒吧不遠,很快就回過味兒來,開始算計各自的減免比例,越來越聲稱不合適,竟爭吵起來。
第6位說,「我只在20美元降價總額中享受到1美元」,並且指著第10位說,「而他居然獲得了10美元減免額度!」
「的確,沒錯!」第5位說:「我也只享受到了1美元的減免額度,而他的受益卻比我大10倍!」
「確實如此!」第7位大喊:「為什麼他可以獲得10美元讓利,而我只獲得2美元,最富裕的人拿走了全部的優惠折扣!」
「稍等!」最窮的4個人也站出來,齊聲叫道:「我們沒有獲得任何減免,這個新的分擔比例分明是在剝削我們窮人!」 10人中竟然有8個人在抱怨,怒氣都發洩在唯一的富人身上,這讓第10位最富裕先生感到很沮喪·······
終於,第二晚起,他再也沒有出現在這個酒吧,其餘9個人坐下來繼續暢飲,但是,結賬時他們才發現,再也沒有足夠的錢去償付哪怕一半的酒錢——
第10位富人減免前後承擔酒費佔比分別為59%以及61.25%,其餘9人相應承擔41%以及38.75%,因此9人承擔比例均不過半。
這是近一段時期以來,美國社會上流傳的一則寓言,人們對它的情節和所蘊含的智慧發生了興趣,議論紛紛之下,亦不乏深層次的分析。
此事發生在美國稅改的背景之下,頗顯得耐人尋味。
寓言中的酒吧即是整個社會的縮影,酒吧的老闆是社會中的政府,每晚買醉的酒友是納稅人,他們支付的酒錢就是納稅人交給政府的稅。
稅,聯接著政府與社會,與每個納稅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
在稅改緊鑼密鼓的推進過程中,這則寓言,深入淺出,方便每個人的理解與評說,更利於社會大眾的實際參與,其政治問題的遊戲化,可見一斑,反映著一個社會的相對成熟與文明。
一個不知政治正確還是政治不正確的說法是:
它反映了左派和右派不同的智商和情商水平,
一般說來,左派情商高智商低,右派反之;
而主張均貧富的極左派的智商為負值,
反對累進稅率的極右派的情商為負值。
他們彼此親如兄弟,每次消費的總金額固定都是100元。
喝酒是要花錢的,他們沒有採用AA制,親兄弟明算賬,對於每晚在酒吧的消費,經過一番商量,採取根據各自家庭經濟條件量力負擔的辦法,其中最窮的4個人不用花錢,其餘6個人依據貧富程度分擔,依次是第5位付費1元,第6位付費3元,第7位付費7元,第8位付費12元,第9位付費18元,第10位,也就是在這群人中最富裕的那個酒友,需付費達到59元。
每晚都到這家酒吧買醉的這10個酒友,大家都滿意並習慣於這樣的分擔模式,直到那天晚上發生了一件事情為止。那天在結賬時,酒吧老闆對著眾酒友說了一番話,讓大家本來平靜的心泛起了漣漪,
老闆說:「考慮到大家都是常客,一直以來都具有良好的信用——從不賒賬、賴賬,我決定向你們讓利,從今往後,你們每晚只需付80元就可以了。」
接下來的問題,這10個酒友如何調整分擔份額。他們延續了既往量力負擔的原則,前4位最窮兄弟不會受到影響,依然免費享用每晚的酒水,但是其餘6人該如何分擔,或者說,該如何在保證公平的情況下,享受酒吧老闆給予的20美元優惠折扣呢?
這成為擺在他們中間的一道難題。 他們意識到20美元的優惠折扣如果平均分配,每人將受益3.33美元,這樣一來,第5位及第6位也都可以與前4位兄弟一樣,加入每晚免費喝酒的隊伍中,實際承擔費用便只剩下4個人了,如此公平嗎?
這時候,正在大家感到懵逼的時候,一旁的酒吧老闆提議,還是按照量力負擔原則,越窮的人所享受的降幅越大,並給出了一份降費清單,
具體如下表:
第5位,如同前4位最窮的人一樣,今後可以不付費,獲得100%的減免;
第6位,現在只需要支付2元而非之前的3元,獲得33%的減免;
第7位,現在只需要支付5元而非之前的7元,獲得28%的減免;
第8位,現在只需要支付9元而非之前的12元,獲得25%的減免;
第9位現在只需要支付14元而非之前的18元,獲得22%的減免,
最後第10位現在只需要支付49美元而非59美元,獲得16%的減免。
總之,酒吧老闆設計的方案讓其中的6個實際付費者都獲得了益處——減少了支出,同時,前4位繼續享受著免費的酒水,利益的均沾,應該是個皆大歡喜的局面,於是大家握手,相約轉天來喝酒執行新方案。
可是,當這十兄弟走出酒吧不遠,很快就回過味兒來,開始算計各自的減免比例,越來越聲稱不合適,竟爭吵起來。
第6位說,「我只在20美元降價總額中享受到1美元」,並且指著第10位說,「而他居然獲得了10美元減免額度!」
「的確,沒錯!」第5位說:「我也只享受到了1美元的減免額度,而他的受益卻比我大10倍!」
「確實如此!」第7位大喊:「為什麼他可以獲得10美元讓利,而我只獲得2美元,最富裕的人拿走了全部的優惠折扣!」
「稍等!」最窮的4個人也站出來,齊聲叫道:「我們沒有獲得任何減免,這個新的分擔比例分明是在剝削我們窮人!」 10人中竟然有8個人在抱怨,怒氣都發洩在唯一的富人身上,這讓第10位最富裕先生感到很沮喪·······
終於,第二晚起,他再也沒有出現在這個酒吧,其餘9個人坐下來繼續暢飲,但是,結賬時他們才發現,再也沒有足夠的錢去償付哪怕一半的酒錢——
第10位富人減免前後承擔酒費佔比分別為59%以及61.25%,其餘9人相應承擔41%以及38.75%,因此9人承擔比例均不過半。
這是近一段時期以來,美國社會上流傳的一則寓言,人們對它的情節和所蘊含的智慧發生了興趣,議論紛紛之下,亦不乏深層次的分析。
此事發生在美國稅改的背景之下,頗顯得耐人尋味。
寓言中的酒吧即是整個社會的縮影,酒吧的老闆是社會中的政府,每晚買醉的酒友是納稅人,他們支付的酒錢就是納稅人交給政府的稅。
稅,聯接著政府與社會,與每個納稅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
在稅改緊鑼密鼓的推進過程中,這則寓言,深入淺出,方便每個人的理解與評說,更利於社會大眾的實際參與,其政治問題的遊戲化,可見一斑,反映著一個社會的相對成熟與文明。
一個不知政治正確還是政治不正確的說法是:
它反映了左派和右派不同的智商和情商水平,
一般說來,左派情商高智商低,右派反之;
而主張均貧富的極左派的智商為負值,
反對累進稅率的極右派的情商為負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