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愛說笑
職務有輪調 資歷才完整 戴勝益 才怪!
翻一翻國內外的管理書籍,再看看學者專家的觀點意見,關於「職務輪調」這件事,幾乎是一面倒的讚揚:興利除弊、培養全方位人才、訓練接班梯隊……,總之就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然而對輪調制度,我則持保留的態度。
某甲是公司看好的明日之星,為了栽培他,公司特別安排了一個「輪調之旅」,從產品、行銷到業務部門,就是希望某甲在接下「總經理」位置前,用「輪調」來確保他歷練的完整。
試問,每個部門都只待個一、兩年,某甲怎麼可能為該事業部署一個五年、十年計畫?又怎會把這部門的工作當作他的終身使命?再者,同仁知道這位長官只是被輪調過來,不久就要離開,難免存著「應付」的心態,又怎麼會跟著他衝鋒陷陣?
在王品,要讓主管有完整歷練,最好的選擇就是「中常會」(編按:由王品一級主管組成)。每週開會一次,從早到晚,各部門主管在會議上報告所屬之業務,並聽取其他主管的提案、建議和質詢,不同事業群也能對其他事業群的計畫表達意見,有互相不認同之處,就多方攻防,最後經全體主管投票表決,以達成多數的共識。
例如,品田牧場的最高主管侯鵬蓉,以前還只是一個區經理,進入中常會才兩年時間。但這兩年的中常會「歷練」,已經讓她對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一清二楚。如果用輪調的方式,讓她在人資部待兩年、品牌部待兩年、財務部再待個兩年……,六年過去,人都老了,還只「歷練」了三個部門。
一直以來被奉行的「輪調制度」,在我看來,常常是公司上位者要「防弊」的心態。真正想培養接班團隊和多元人才,就應該對這些人開誠布公,讓他們瞭解公司的全貌,並全程參與公司決策,這才叫「全員歷練」。
最重要的是,全員歷練是一種過程;讓公司最高領導階層達到一致的共識和價值觀,才是結果。舉例來說,某位主管犯錯,是該將他降職、調職或開除?在王品,犯錯的人可以到中常會向所有主管提出申訴,最終結果由全體主管表決,過程中當然會經過天人交戰,這個錯誤能不能被接受?有沒有違背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不是少數人說了算,而是由所有主管達成的共識來決定。
所以,要讓你的主管把企業經營得長久,就要讓他們把公司當作終身使命,企業要「氣長」,「輪調」恐怕只會讓企業變得「有氣」而「無力」。
每週開一整天的「中常會」,代替「輪調」制度,才是永績經營的最佳方法。
一間公司的問題,全出在會議坐前三排的高階主管上
有一年,王品總部替集團旗下各餐廳,統一採購捕蚊燈, 總務部門才正準備發放,就有門市同仁向管理處反映, 指出該款品牌和規格的捕蚊燈,在某家量販店標示的售價, 每台比總部的採購價格便宜五元。最後查明,確實如此,於是, 總部便要求廠商重新議價。
為什麼這位同仁知道捕蚊燈的採購價格呢?事實上,在王品內部, 基於財務公開原則,不只捕蚊燈,包括餐廳用的白蘿蔔一斤多少錢? 每天都會公佈在內部網站上,開放同仁上線查詢,北、中、 南的採買價格各是多少,統統一目瞭然。
這樣做,負責採購的同仁,便很難有「不盡力議價」的空間, 更得戰戰兢兢隨時接受大家的檢驗,不然他就會被質疑。 而財務公開,不能僅只於年終經歸納後呈現的財務報表, 包括任何採購細項,全都對內部同仁揭露, 不但可以有效防杜內部回扣、貪汙事件,對領導者來說, 也是節制權力的最好制度。
我常說,一家公司的所有問題, 都出在開會時坐前三排的高階主管們身上;一家公司會被搞垮, 問題也一定出在董事長身上,因為他的權力最大, 說什麼都沒人會反駁他。有句話說:「將相無能,累死三軍。」 同樣的,將相無德,也會累死三軍,當領導人無德無能、 偏差的決策,反而成為下面的人,為非做歹最好的保障。
尤其,當老闆因為不知自省而得意忘形, 更會讓企業承受很大的傷害。如同電影《華爾街之狼》, 由李奧納多扮演的那位暴富券商,就是因為權力膨脹到了極點, 最後把公司搞垮了。
固然,老闆的責任最大,被授予的權力也應最大。但我認為, 權力再怎麼大,都不該過度擴張,以致傷害到了責任。 這個責任包括對同仁的責任,和企業的社會責任。因為, 就算企業倒閉了,老闆至少已享受過人前的掌聲和風光, 但對剛出社會,或一輩子一起打拚的同仁們, 卻是極不公平且不負責任的態度。
任何權力都要受到制衡,所以我認為,領導者一定要有一個怕的人。 對我來說,怕的就是中常會,所有主管的反對意見, 就是我害怕的制衡力量。因此,我建議,如果真的找不到怕的人, 可以像「王品憲法」、「龜毛家族」一樣, 把約束的條文用白紙黑字寫下來,列進公司章程, 那就沒有反悔的餘地,甚至成為企業永遠的規範與承諾了。
只會當老闆的僕人,你永遠不會成功
全世界最頂尖的麗池酒店(Ritz-Carlton Hotel),他們的座右銘是這麼說的:「 我們是一群為女士與紳士提供服務的女士與紳士。(We are Ladies and Gentlemen serving Ladies and Gentlemen.)」細細琢磨這句話, 再試想自己坐在麗池酒店的華麗大廳中,不難想像, 站在你身邊的服務生,是用多麼自信的姿態在服務你。
十幾年前,台灣還在摸索「服務」的風格,服務業普遍流行「 僕人式服務」,對上門的客人畢恭畢敬、百依百順,就代表服務好。 現在,台灣的服務業該轉型了!倡導「主人式服務」, 才能培養出高度專業的服務品質, 也才能讓客人擁有備受重視的體驗。
僕人,是被動接受命令;主人,是主動為客人著想。僕人常把「I am sorry」掛嘴邊;主人則總能充滿信心的對貴客說:「I can do for you」。
到餐廳用餐,我最怕遇上「講了等於沒講」的服務生。「 你最推薦哪道菜?」他回答:「都不錯耶!」再問:「賣最好、 廚房備料最多的菜色?」他回答:「這每天都不一定喔。」 問了十幾分鐘,還問不出哪樣好,這就是典型「沒自信」的服務。 有自信的服務生,他主動、他可以裁量、也能做決策, 他是客人的最佳顧問,就像一位豪宅的主人, 知道自家廚房炒什麼菜最拿手,知道酒窖裡哪瓶酒最陳最香。
因為肚子裡沒有「料」,僕人式服務最終只能用「討好」 的心情對待客人。但要有「料」不容易,以王品集團為例, 第一步要讓所有員工認同「企業文化」,讓他們有共同價值觀、 有改變台灣服務業的使命感;第二步,充分的教育訓練, 讓每個人都熟悉自己的專業職能;最後,是同仁自己的修為, 不管是在工作期間拿到EMBA學位、跟著公司攀上玉山頂峰、 騎單車環島……,突破自己這一關,自信油然而生。有這樣的準備, 你不再會動不動對客人說「sorry」,客人非但問不倒你, 甚至依賴你、信任你推薦的最合適餐點。
有句話說「花錢的是大爺」。今天客人上門, 出來接待的是一群看來很生澀的小弟,或是抬頭挺胸的店經理, 哪一種能帶給客人「我是貴客」的感覺?相信如果是你, 看到店經理親自出馬服務,也會覺得很有面子吧!這就是一種「 物以類聚」的心理效應。到麗池酒店,享受由優雅的女士、 紳士提供的服務,不也正彰顯了客人女士、紳士的尊貴身分。
相同的道理,套在職場上一樣適用。提供老闆「僕人式服務」, 就是永遠「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人,因為自信不夠,心情就惶恐, 表現出來的行為很容易變成一種「討好」。有自信的員工, 能給老闆「主人式服務」,勇於提出各種想法,協助解決問題, 積極開創新的機會,而不是成天惶惶不安,等著老闆給指示。
一味討好,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只有靠主人式服務, 才能重新定義台灣服務業的風格!
藍海策略 真是害慘了年輕人
《藍海策略》這本書,很少人沒聽說過。作者認為, 與其在競爭激烈的紅海苦戰,不如另闢藍海,開發全新市場, 開創獨一無二的價值,才是上策。理論一出,舉世為之驚豔。
但是,放眼世界,我認為「藍海」根本不存在。
今時今日,訊息的傳播速度飛快, 網路發達更加倍助長資訊流通散播。任何商業模式、產品、硬體軟體 ……不管多創新、多特別, 市場絕對不會眼睜睜的讓某一個受歡迎的點子被任何人「獨享」, 一旦面世,就算原本是「藍海」,第二天也變「紅海」了。
例如,蘋果(Apple)推出沒有按鍵的iPhone, 堪稱從此改變手機產業甚至人類生活。蘋果雖然擁有專利, 但競爭對手研發其他專利,照樣推出也採用觸控螢幕的手機。
科技產品有專利保護都保不住「藍海」, 更何況是沒有專利的餐飲業;我曾說,新餐廳開張的第一天, 就被人看光光了。以石二鍋為例,石二鍋有開放式廚房、 用磅秤去測量每一份食材,這在小火鍋市場是獨一無二的創舉; 可是一開幕,客人拍照的拍照、錄影的錄影, 從菜色到裝潢統統都不是秘密;若根據「藍海策略」的邏輯, 石二鍋真是一點優勢都沒有。
但石二鍋從2009年創店至今,全台展店40家, 目前還在持續成長中,甚至接下來要進軍國際,是怎麼做到的?
因為當今沒有藍海存在,任何人都只能在紅海中競爭;要勝出, 只有兩個辦法:一、做到徹底;二、絕不放棄。
在我的定義中,一件事情,做足一萬個小時,才算「徹底」。 以一天做8小時、一年做250天來算,剛好五年, 要把你的某一項技能,練習到這樣的地步,才能說自己做「徹底」 了。然後,「不放棄」,在紅海中拚命,抗壓性高的人, 才能撐到最後,獲得勝利。
有些年輕人,因為相信「藍海策略」而誤了自己的未來, 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尚無法有成就, 就是因為想不出一個無人能及的「藍海」點子,「我不夠聰明, 所以放棄有理」。
醒醒吧,沒有藍海,只有紅海!王品若能成為市場龍頭, 不是因為有什麼了不起的創新, 而是所有同仁都老老實實的捲起袖子打拚。 讓企業或個人成功的原因,絕對不是什麼藍海策略, 而是那個做到極致、絕不放棄的堅持精神。
大學念冷門科系的人 最有前途
在王品,最高決策單位,就是一個由25人組成的「中常會」; 一個餐飲集團,最高決策單位的「中常會」, 竟然沒有一個是學餐飲或流通業出身!有人大學念森林系、 有人學的是電子電機、甚至還有美容科畢業的; 別說沾不到餐飲的邊,更是八竿子都打不著關係。
曾經有位記者採訪我,聊到大學主修課程,她說:「 我是哲學系畢業的,以前,最常被人家問到三個問題:『 你們是不是都想很多?畢業後可以幹嘛?以後會不會自殺啊?』」
對很多人來說,第一時間的確很難想得到, 一個大學四年哲學系畢業的學生,到底能做些什麼? 再往下衍伸的刻板印象就是,「讀完後不知能做什麼」的科系, 就像是沒有用的科系。
其實,沒有用的科系,才是最好的科系!而所學非所用的人, 才是大用!
第一,是心態。我大學念台大中文系,比起電機系、法律系, 人家一畢業就是工程師、律師,當被問到讀完中文系以後要做什麼? 我回應:「哎呀,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但一時說不出特定的事來。」 所以我從大學一路「謙虛」到現在,謙虛的人, 別人就比較願意給機會,是吧!
第二,是觀察力。因為所學無法對應到一個特定「所用」, 所以這樣的人才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找「機會」, 努力去發掘新的領域、甚至新的商機;你會不斷自問:「 這件事能不能做?」「那件事該不該去試試看?」。
中文系畢業,我對前途一片空白,就因為我愛吃, 所以最後一頭栽進餐飲。為什麼有這樣的能力? 因為讀這類科系的人,是沒有任何「框架」, 發展就有無限想像空間。
第三,是危機感。如果畢業前就知道自己是工程師、是律師, 心情可能比較「有恃無恐」;如果知道自己畢業後, 可能找不到工作,一種急切的求生欲望就會油然而生,危機感越強、 越積極主動找出路。
重點就在這找出路的過程,你學會為人處世、學會各種「業外」 的本領,會開始明白好人緣的重要,因為太多事情需要別人「牽成」 。
最後,是可塑性。有一個特定專業的本科系背景, 就代表已經被植入一套知識系統,這套知識系統, 會成為將來對各種事物的「成見」,原本一件事情有「無限可能」, 卻會因為這些所謂的「專業判斷」介入,而變成「無限的不可能」。
曾經讀過一個故事。山裡的木材,通常是直的會先被鋸掉, 那些長得彎彎曲曲的,反而保得住;但鴨子就不一樣了, 最先被淘汰的,一定是跛腳的鴨,健康的鴨子就能活久一些。 樹是先砍有用的、鴨則是先去掉沒用的,不同的物種, 命運就大不同。
但人既不是樹、也不是鴨,你不會被砍,也不會被殺, 因為主動求生的能力操之在自己。別讓科系決定你的人生, 而是要用最強烈的求生欲望,定義自己的未來!
員工開什麼車拿什麼包 當然要管!
要成為王品的員工,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認同我們的11 條「王品憲法」和28條「龜毛家族條款」。
在王品憲法和龜毛條款中,有許多是針對員工「下班生活」的規範。 舉例來說,「中常會和二代菁英每天須步行一萬步 」、「不崇尚名貴品牌」、「購車總價不得超出150萬元」、「 禁止做股票,若要投資是可以的,但買進到賣出的時間, 要相隔一年以上」……
。 這些規範,有許多人不以為然,反對的理由不外乎:於公, 我盡最大的責任和努力工作;於私,我想開什麼車、 拿什麼包是我的自由,干卿何事?
身為王品集團的領導人,員工下班生活,還是要有所節制! 原因很簡單,要防止王品的員工們「言行不一」。試想, 一個人上班搭捷運,回家開法拉利;上班穿制服,下班後穿亞曼尼; 工作的時候滴酒不沾,放假時卻到酒廊狂歡。這樣的生活, 怎麼可能不讓一個人價值觀混亂?
要特別說明的是,王品並非禁止員工「花錢」;相反的, 同仁想住住看五星級飯店的總統套房、想搭頭等艙出國旅遊、 想欣賞太陽馬戲團表演……,這些難能可貴的「身心體驗」, 是增廣見聞,是開闊視野,公司不只鼓勵,甚至「規定」 員工就是要遊百國、吃百店、登百嶽。
舉個更「龜毛」的例子。出席王品同仁喜宴,上至總經理、 下至一般員工,禮金「公定價」一律一千元。曾經有人向我反映, 新人辦一頓喜酒下來很可能會「賠錢」;我反問那位同仁, 這一輩子你打算結幾次婚?如果每天都要結婚一次,那就一定要「 將本求利」,但若是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邀請最親密的工作夥伴共同見證, 代表的是你對夥伴們的感謝與重視,那是一種回饋,而不是「交易」 。
一個願意與同仁分享金錢獲利的公司,又明文限制私人花費, 看起來似乎很矛盾。
但試想,一個為家計營生到王品洗碗的歐巴桑, 若看到總經理開百萬名車代步, 會造成內心的自卑和公司的階級落差加大,這不是對的企業文化, 這是炫耀。
文化是一個悶燒鍋,把東西丟下去,最後都會燜熟;把人放進去, 不管他再怎麼頑強,最後也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即使經常被人挑戰, 我還是要規定員工的下班生活, 因為真正能幫助王品持續保有優勢的,不是福利、薪資或策略, 而是「先有品德、才有成長」的企業文化。
我開刀住院 連半個人都沒打來慰問我
每到農曆過年期間,我耳根總是特別清靜。因為, 絕不會有任何一位王品集團的同仁,上門到我家拜年, 就連用電話拜年也不准(唯一允許的,是發拜年簡訊)。
理由是,大家忙碌了一整年,難得連續年假, 理當多花時間陪伴家人;特別是我們做服務業,最該關心的, 是還在店鋪辛苦服務的同仁,這時候,最該向下傳達關心, 而不是向上「照顧」主管。
上司不准接受同仁拜年,這不但是內規, 更明文列在違反會被記過的王品「龜毛條款」當中。
會將一般人認為是表現人情味的傳統革除,是因為十幾年前, 曾有同仁來我家拜年,但我卻從他們臉上,看到急著要走、 深怕撞見其他主管的惶恐眼神;包紅包給我的小孩, 感覺上又好像在賄賂,因而我想像,為了這趟拜年, 他們一定花大半個月的心思準備,無法好好專心工作。因此, 當我宣佈禁止向上司拜年的規定,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不只拜年,就連探病、慶生,對上對下的行為,怎樣才合宜, 也都有所規範。
以探病為例,在王品,任何人都不能去上司的病房探視, 也不能送花、打電話(發關懷簡訊可以)。所以, 我前一陣子盲腸炎開刀住院,病房冷冷清清,一盆花都沒有, 也沒人打電話來,只有副董王國雄等人的簡訊問候。
慶生也是,任何人不准幫上司過生日;同事之間, 若某店長買蛋糕替另一店長慶生,也是不被允許的, 只可以寫卡片祝賀,避免形成小圈圈文化,以及結黨營私的風氣。 還有,我也不會找同仁到我家裡聚會,或特別邀某位同仁共進午餐, 因為,對其他沒受邀的人來說,他們的不安全感會油然而生。
這並非要大家不近人情,事實上,主管還是可向下屬拜年、慶生, 或探病關懷。例如幹部生日時,我會送花給每位店長和主廚, 每個人收到都很高興,一定擺在餐廳最醒目的地方, 讓客人知道董事長對他的器重。
我常說,王品人只須照顧「客人」和「同仁」, 把所有心思放在這兩種人身上,不必討好上司。因為, 拜年怎樣才得體、探病該送什麼花、生日該挑什麼禮物, 都有許多學問。學問做對了,自然會得到上司認同, 多少影響升遷考評的公平性。但身為企業領導人, 我絕不樂見公司整體的價值觀,被和「經營績效不相關的社交能力」 所扭曲。
比數字不如比你有沒有 人生的故事
王品集團全台餐廳的主廚、店長和所有高階主管,共約六百人, 每個月有一天聚集在台中舉行「聯合月會」, 因為大家一早便遠從各地前來,九點半開會時, 許多早起奔波的同仁,不免東倒西歪打起瞌睡。
於是,上個月,我改變講話的方式, 一上臺就連講十幾個客人到我們餐廳受到驚喜服務、 打電話向總部讚美的故事,做為會議開場白。故事人人愛聽, 每個人不但眼睛發亮,還自動自發猛抄筆記, 好回去店裡再講給其他沒來的同仁聽。
在王品,因為沒規定誰才能面對媒體或記者,所以說故事的能力, 不只領導者要有,人人都要是品牌的發言人。因此我常講, 在集團內部,王品人永遠要有故事,講出來的話要讓人家願意聽, 並被當作故事轉述,那才有意義。
當然,王品本業不是辦說故事比賽,絕不能為了故事而故事,「 故事」存在的意義,最終是要能達成企業經營的「數字」目標。 例如,我在月會上講那麼多故事,目的無非要達成顧客滿意度95% 的「數字」,但如果沒有故事,開口閉口只談顧客滿意度、 營運成長率等冷冰冰的數字,那麼,談數字只等於喊口號而已。
不是每個「故事」都會變成「數字」,能不能變成數字, 關鍵在是否有順理成章的邏輯。所以, 當每位同仁都能講出一個故事,代表他們已內化為自己的力量, 知道該如何把自己的故事和主管的期待結合, 而不只聽命於上面要求的目標。例如, 我們規定不能限制客人用餐時間,同仁若舉出自己如何處理的例子, 就表示他能愉悅的完成任務,帶給客人的服務驚喜, 也都是在創造新故事。
對主管來說,比故事也是一種領導力的養成。因為, 領導者必須以故事做為背景, 說明組織為何要達成某一具體經營目標的形成理由。例如, 我們控制稅後淨利率約在10%左右,太低員工會擔心公司沒前景, 太高則為富不仁,背後就有「大賺沒天理,小賺保平安」的邏輯。 如果沒有故事為前提,只要求數字目標, 基層同仁更會感覺到那只是鐵血的要求,不具任何意義。
「故事」是形成數字的過程,是為了「數字」而必要存在的, 包括經營理念和實際做法都是。一家公司如果沒有值得被轉述、 且存在關聯性的故事,它的任何經營數字,也不易長久持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